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参加大会的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7年工作回顾
2007年是攻坚克难、难中求进的一年,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紧中求活、快中见好的一年。在中共龙泉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实干创业,艰苦拼搏,战胜各种困难,较好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01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其中一、二、三产分别比上年增长4.5%、20.9%、1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4.27亿元,比上年增长22.3%;财政总收入3.6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1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9% 和25.3%;外贸自营出口总额836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7.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2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38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3%和12.3%。
——工业经济高速增长。工业强市战略深入实施,工业率先追赶闯出新路径。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45.53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33亿元,比上年增长48.8%;工业三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27.15亿元,比上年增长24.0%;工业税收1.50亿元,比上年增长40.7%。空间拓展强势推进。立足龙泉实际,开发低丘缓坡,我市成为全省唯一的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县(市)。开展“征地拆迁突击月”活动,打造“一心五点”建设平台,全年共签约征地4331亩,相当于历年全市工业征地总量的88.4%。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全年引进工业项目64个,合同利用市外内资23亿元,是上年的4.1倍,超额完成年初确定引进10个亿的招商目标,其中43家创业者“回归工程”入园企业集体签约入园,总投资超过9亿元,是我市入园门槛最高、程序最规范、产业群最大的一次招商选资活动。工业投资大幅增加。全年完成工业投资8.28亿元,比上年增长70.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3.9%,其中浙江龙泉工业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亿元;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出台金融信贷奖励政策,积极争取金融机构增加信贷,全年新增贷款7.3亿元,比上年增长31.0%,创历史新高,并首次与国家开发银行达成1亿元授信贷款协议。企业发展势头迅猛。“5+10+10”工程深入实施,佳和矿业集团公司、商讯公司等5家重点骨干企业总量扩张速度加快,全年实现产值9.4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0.7%,十大续建项目和十大新建项目中有15个项目已竣工投产,其中产能最大的项目——佳和铜业和招商最大的项目——双鹿啤酒都在不到半年时间就竣工投产;全年新落地开工企业55家,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1家,我市第一家工业企业集团——浙江佳和集团实现产值8.01亿元,创税4347万元,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达16 个百分点;小企业成长步伐加快,全年申请注册工业企业110家,是上年的3.6倍;开工建设兴林孵化基地,为小企业成长提供了有力的平台。品牌建设实现突破。“欧力”商标成为我市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浙江商讯超五类数据电缆、浙江蒋氏刀剑和浙江凤阳山食品有限公司的斋菜系列荣获“浙江省名牌产品”称号,我市制造业实现了省以上名牌产品零的突破。
——新农村建设硕果累累。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深入实施“以林富农”战略,全面落实各项扶农、惠农政策。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1.18亿元,比上年增长4.2%,粮食生产稳定,粮油播种面积29.72万亩。主导产业培育快速推进。开展“主导产业培育年”活动,建立了“一个产业、一位首席专家、一个配套政策、一批项目”的产业培育机制,有力地促进了主导产业的发展,我市荣登“全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县”排行榜。竹产业倍增计划深入实施,投入扶持竹产业发展资金710万元,超过“十五”期间的总和;改造低产低效竹林13万亩,新建竹林机耕路196公里;实现竹产业总产值6.57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农民竹笋一产人均收入1096元,首次突破千元大关。“绿茶、乌龙茶并举”战略初见成效,新建茶叶基地3000亩,其中乌龙茶基地2500亩,茶叶总面积达2.8万亩;注册“龙泉金观音”公用品牌,在杭州成功举办“浙江·龙泉生态茶迎新茶会”,进一步提高了龙泉生态茶的知名度。蔬菜播种面积不断扩大,达10.5万亩,产值1.4亿元,其中高山蔬菜种植面积3.5万亩,比上年增长16.6%。食用菌产业进一步提升,建成100万袋以上标准化基地3个,深加工项目2个,实现产值3.5亿元,比上年增长25.0%。农业产业化进程全面提速。积极培育产业主体,农业龙头企业达30家, 其中销售额超亿元1家、超5千万元6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0家、其中丽水市级规范专业合作社10家;市场体系不断健全,浙闽赣农特产品交易市场开工建设;林权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以托管山林为主的“林保姆”达281家,实现林权流转30万亩,林权抵押贷款520万元,位列丽水第一。安居环境不断改善。下山脱贫工程深入实施,全年新建脱贫小区(点)9个,续建脱贫小区(点)10个,1202户4526人实现异地搬迁,其中紧水滩库区异地脱贫工程超计划完成,公寓式建房新模式得到上级领导充分肯定;“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全面推进,创建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1个、丽水市级新农村示范村4个、省市级环境整治村26个;创建兴林富民示范村5个,省级绿化示范村1个;新建户用沼气池1100个;实施土地整理6769公顷,建成标准农田3260公顷;完成梅村、犬槽丘等水库除险加固主体工程建设;89个村实施了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267个村实现了垃圾集中收集处理;71个村4万名群众饮水条件得到改善,成为“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示范县市”。
——旅游产业加速发展。搭建旅游发展平台,出台产业扶持政策,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3.92万人次,旅游收入2.8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7.5%和63.5%,创历史新高。品牌形象更加突出。龙泉山旅游度假区成功入选“浙江省最值得去的五十个景区”,龙泉宝剑厂被评为国家2A级景点,是丽水第一个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专业村5个,创建省市级农家乐特色村3个,农家乐休闲旅游点14个;炉岙村、下樟村、高山村分别荣获“浙江最佳自然生态村”、“浙江百佳美丽乡村”、“丽水农家乐特色村”称号。客源市场不断开拓。成功举办浙江省第五届“绿城杯”龙泉山登山节和绍兴、台州龙泉旅游推介会,组织参加“丽水三宝”展销会和各类旅游交易会,客源市场由原来的温州、金华等周边地区扩大到上海、杭州、台州、宁波、绍兴等地。产品开发有序推进。启动建设中国青瓷城,完成留槎洲水上乐园一期工程并对外开放,顺利实施青瓷宝剑苑完善提升工程。接待能力不断增强。按国家三星级标准规划的灵芝养生山庄、棋盘山庄动工建设,完成国际大酒店主体工程,全市星级宾馆达10家;成立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和旅游商品购物中心;举办了服务技能、“龙泉菜”烹饪、旅游商品设计和导游大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第三产业繁荣,金融保险业运行良好,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物流、商贸、信息、中介和交通运输等服务业发展加快。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坚持规划引领,加大建设力度,支撑保障能力有了新的提高。城市品位得到新提升。瓷都剑乡个性凸显,修建了3000平方米剑瓷文化墙,设立了青瓷宝剑大师形象广告一条街,相继建成太平葫芦、盛世宝鼎和青瓷祖师章氏兄弟石雕巨像等,修缮恢复了七星井、剑池亭;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剑川大道绿化亮化、剑池路整治等一批项目顺利完工,新建、改建城市道路6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到10.6平方公里,新增城市公共绿地4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2.6平方米;江滨南路西段拆迁工程顺利开展,拆迁安置工作全面启动;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无害化处理达到国家II级标准;电网建设扎实推进,完成了安仁110千伏输变电等电网工程。城市管理得到新加强。数字城管深入推进,我市成为省第二批数字化管理试点城市;深入开展“两违”整治活动,共拆除违法建筑27358平方米,受理登记“两违”户2792户,办结率达91.8%,有效遏制了“两违”的蔓延势头;积极推进“创卫”工作,荣获“浙江省卫生城市”称号。交通建设得到新发展。完成丽龙高速龙泉段扫尾工程及54省道龙泉至小梅段改建、西独线、查供线、柏小线等道路工程建设;龙松公路顺利开工,龙庆高速通过工可审查,龙浦高速列入省交通厅2008年前期计划;完成康庄工程项目60个,路基144.3公里、路面178.4公里,农村公路的通村率、硬化率分别达到80.5%、68.9%。
——市校合作引领创新。坚持“背靠浙大、联姻高校、发展龙泉”的思路,全面加强与浙江大学、浙江林学院合作。深入实施“18515”行动计划,我市成为全省第一个与浙江大学合作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县(市)。引进两位教授任市长助理、聘请3位教授为农业产业首席专家,引领相关主导产业发展;成立了浙江大学龙泉市现代农业技术合作推广中心、浙江林学院龙泉市竹木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成功申报龙泉青瓷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全年申报国家级和省级各类科技项目42个、补助资金805万元,新增省级高新企业1家、高新企业研发中心3家、农业科技企业2家,获得国家授权专利73件。我市成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县(市),项边村成为丽水市唯一的国家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村。成功举办浙江省第四届林业科技周活动。
——生态市建设稳步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 “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任务全面完成,浙江省2007年环境质量状况公报显示:我市空气质量居全省第一。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万元GDP能耗下降4.0%,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0%,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实现“双下降”,顺利完成污染减排年度目标;推进清洁生产,培育循环经济,积极实施6个循环经济试点项目,通过清洁生产审核企业2家,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1家;深入开展基层生态创建工作,启动城区周边山体绿化美化工程和丽龙高速公路沿线阔叶林发展工程,绿化造林3万亩,成功申报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个,创建省级生态乡镇4个、丽水市级生态乡镇3个;完成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编制,着手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建成市环境监控中心和省级凤阳山环境空气背景自动监测站;启动了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
——民生保障明显加强。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和谐社会建设有效推进。帮扶计划成效明显。“百村千户万人帮扶”、“一村一计一部门”、““一户一策一干部”等活动全面铺开,34位市领导、91个市直单位结对帮扶89个村,帮助开展与落实项目543个,3375名帮扶干部、各界代表、企业主结对低收入农户2586户8390人,确定和落实发展项目1716个,捐送帮扶资金126.2万元,物品2.3万件,15070人实现脱贫;500户农村困难家庭危旧房得到改造;全国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扎实开展;安仁、屏南、兰巨、竹垟4个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社保体系更趋完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五费合征”有效推进,争取到省第二轮养老保险调剂金每年1200万元的补助,全年征收社保基金9257万元,比上年增长35.3%,五大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得到扩面;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86.5%和91.7%;4929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低保补助标准由上年的176元、106元分别提高到216元、130元。10091名改制企业职工医疗保险问题、1200余名职工遗属和精减下放人员生活补助问题、原航运公司职工养老等遗留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及时发放了大中型水库移民直补资金。就业和再就业扎实推进。组织农村劳动力培训1814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343人,培育来料加工经纪人144人。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852个,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532人。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加快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置,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教育强市”深入开展。通过省教育强乡镇验收4个、丽水市教育强乡镇验收8个,创建标准化学校21所。优化教育资源,撤并小学13所、乡镇初中部6所;扎实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年免除29859名中小学生学杂费637.69万元,补助14208名农村贫困寄宿学生生活费95万元;“四项工程”顺利实施,9445名中小学贫困生得到资助,8019名农村中小学学生享受到营养餐,农村中小学完成食宿改造9987平方米;职业教育加快发展,中职校顺利通过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评估;扩大了教育对外交流合作。文化建设不断加强。成功举办第二届bet-365首页青瓷·龙泉宝剑节,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加有效地向世界传播了剑瓷文化,进一步提高了龙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4名大师成为首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启动华严塔重建,13万群众捐款超过520万元;完成稽圣潭塔纠偏修缮;龙南乡成功创建省“东海明珠”乡镇;完成龙泉青瓷龙泉宝剑传承基地和浙江省优秀传统节日——石马元宵抢灯习俗的申报工作;126个行政村新开通有线电视。公共卫生水平逐步提升。市人民医院等级评审“回头看”顺利通过;完成小梅、安仁、兰巨等卫生院医疗用房建设;加大财政投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人均筹资水平从40元提高到60元,参合率91.0%,农民健康体检76206人,农民健康档案建档率91%。各项事业统筹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加强,计划生育率91.6%,人口自然增长率5.02‰,顺利通过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市)验收;科普工作更加深入,创建省级科普示范村1个,丽水市级科普示范乡镇2个、示范村4个;加强国防工作,成功举行“丽动4号”实兵演习;人防、民族、宗教、外事、侨台、档案、气象、地方志、社区等工作有了新进展,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得到进一步加强。
——解难题办实事成效显著。以开展“走进矛盾、破解难题”专项行动为契机,集中力量破难题,梳理出事关全市发展的难题16个、重点信访问题29个,由市领导领衔破解,一批遗留问题和难点问题得到切实解决。城东安置区块土地征收工作有序推进,久拖6年的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停滞3年多的“南大洋农民公寓工程”开工建设。16个难题成功破解12个,基本完成4个;各单位、部门梳理出的119个难题已破解113个,其余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为民办实事掀起新高潮,在丽水市率先开展了市、乡、村三级联动“办实事、创新业”实践活动,全年共办成实事2270件。通过解难题,办实事,全市形成了“共谋发展、共议发展、共促发展”的浓厚氛围。
——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新一届政府组成以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依法行政,加快职能转变,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坚持重大事项向人大报告和向政协通报制度,实行市政府领导领办人大代表重点建议、政协重点提案和听取意见制度,全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37件,督促政府系统办理建议提案297件。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办事效率进一步提高,在全丽水率先实施审批制度“两集中”改革,特别是工业项目审批环节从28个减为18个,时间从3个月缩短到1个月,行政服务中心成为全省25个示范点之一。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关系民生支出达4.89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9.1%,公共财政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审计监督与行政监察得到加强,开展“局长作风大家评”、“涉工部门效能服务评比排位”等系列活动,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深入。深入开展了“学习周生佑,工作争一流”活动。“平安龙泉”建设深入推进,“建设环境整治年”活动扎实有效,组织了“惩恶一号”“惩恶二号”等专项行动,及时侦破大案要案,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加强,面对“6.25”特大暴雨洪灾,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全力组织抗灾救灾,灾后生产迅速恢复,灾后重建扎实推进。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形势平稳。
各位代表:2007年,我们遇到的困难比估计的大,取得的成绩比预料的好,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上级党委、政府和龙泉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驻龙部队、武警消防官兵、公安干警,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以及一直关心支持龙泉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2007年,创造美好新龙泉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薄弱;产业结构、投资结构还不尽合理;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有待提高;资金紧缺仍然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一些新矛盾和新问题不断凸显,发展中还存在不稳定因素;低收入群体增收难度依然较大;干部队伍中作风漂浮、办事推诿等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对此,我们一定予以高度重视,并在实际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总体要求
市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创造美好新龙泉的宏伟目标,今年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描绘了“经济发展在浙闽赣边境名列前茅、生态环境在长三角保持一流、剑瓷文化在国内外有所影响”的美好新龙泉具体蓝图。这是科学发展观在龙泉的生动实践,是28万龙泉人民的共同心声,也是本届政府的光荣使命。2008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创造美好新龙泉的关键之年。经过历届政府的持续努力,我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市形象显著提升,为加快发展、再创好龙泉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国家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给我们带来了巨大压力。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抢抓机遇,趋利避害,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2008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生态建设年”为载体,围绕“发展决定一切、生态先于一切、民生高于一切、作风保障一切”的基本思路,创业创新,实干苦干,全面加快创造美好新龙泉步伐,为建设浙闽赣边境最具活力的区域中心、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保持快中求好、又好又快的势头,力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超过丽水平均水平,主要生态指标在全国、全省保持领先。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30%以上,农业总产值可比价增长4.0%,旅游业总收入增长30%以上;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均增长13.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达到99.5,万元GDP能耗下降4.0%,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3.5%和3.6%。
在新的一年里,要重点抓好事关龙泉大局和长远发展的“生态建设十大工程”:1、生态创建示范工程;2、生态工业强市工程;3、生态创业富民工程; 4、生态旅游兴市工程;5、生态文化弘扬工程;6、生态产业支撑工程;7、生态移民安置工程;8、生态涵养保护工程;9、生态环境治理工程;10、生态环境监测工程。同时,要切实完成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改善十件实事”:1、实施第二水源引水项目;2、新建人民医院;3、帮助低收入农户脱贫;4、建设市民公园;5、迁建东升小学;6、完善城乡道路网;7、优化城乡电网; 8、解决困难群众住房;9、改善农民饮用水条件;10、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
围绕上述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在具体工作中要突出把握以下五个方面:
一要更加突出发展主题。坚持发展决定一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发展意识,提高发展本领,创新发展思路,实干苦干,乘势而上,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二要更加突出生态建设。坚持生态先于一切,模范实践生态文明的理念,以实施“生态建设十大工程”为抓手,坚持在发展中调整结构,在调整中注重保护,在保护中加快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
三要更加突出民生事业。坚持民生高于一切,以“民生改善十件实事”为主要内容,积极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注重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广大群众共享龙泉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四要更加突出环境优化。坚持作风保障一切,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着力打造一流的市场环境、服务环境和政策环境,积极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社会氛围,让想创业者敢创业、会创业者能创业、善创业者创成业,使龙泉真正成为创业兴业的沃土。
五要更加突出创业创新。坚持实干创业锐意创新,以贯彻省“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为重点,突出联姻高校、强化文化支撑,用创新的机制、创新的方法,着力推进农民创家业、能人创大业、干部创新业,全面加快创造美好新龙泉的步伐。
三、2008年主要工作任务
按照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着重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推动工业跨越发展。实施工业“6668计划”,确保工业总产值达60亿元,新竣工投产企业60家,新落地开工企业60家,新培育亿元企业、省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以上品牌产品企业8家,积极培育壮大企业集群,加快产业培育,推进工业经济大追赶。
——推进“三大工程”,加快产业集聚。推进工业空间拓展工程。以低丘缓坡综合开发试点为契机,重点开发“一心五点”,确保新增工业用地1700亩,其中省级工业园区500亩、回归工程150亩、乡镇工业功能区1050亩。按照“一园一业”原则,完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加快省级工业园区、回归工程和乡镇工业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主导产业提升工程。着力打造五金汽配、竹木制品、青瓷宝剑等大产业链条,全年实现五金汽配产业产值15亿元、竹木制品产业产值20亿元、青瓷和宝剑产业产值5亿元。确保工业发展速度超过丽水市平均水平。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建设标准厂房3万平方米,其中兴林孵化基地一期项目完成标准厂房1.6万平方米,为中小企业创业提供平台;重点解决好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辅导,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全年新增规模企业30家以上。
——实施“三大战略”,壮大产业规模。实施集团战略。鼓励企业向规模化、专业化、精深化发展,重点引导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技术领先的企业,发展成为龙头企业;积极引导企业采取并购、联合、控股等方式实施资产重组,新培育企业集团4-5家。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宣传和落实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创品牌,争创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以及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培育主导产业省级以上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各2个以上,形成一批知名企业。实施开放战略。继续开展产业招商,积极引进培育不锈钢、泵阀、生物医药、电缆、有色金属加工产业等新兴产业,建设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汽车空调、工程机械配件生产和出口基地,全年引进规模以上企业20家,引进合同市外内资7亿元,力争达到10亿元,优先扶持总投资1亿元以上和科技型、环保型的重大引进项目。
——完善“三大机制”,推动产业创新。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大力引导有条件企业特别是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研发中心,重点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合;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实现本地企业和外地优势企业的技术嫁接,组织实施2项以上省级技术创新或技术攻关项目;建设汽车空调系统检测中心和青瓷质量检测中心。完善有效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财政投入持续增长机制;加大金融机构增加信贷规模的奖励力度,争取地方性银行在龙泉设立分支机构,确保信贷总量持续增长。完成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龙泉检测中心建设,确保年底前开检。组织实施60个新建项目和竣工投产60个项目的“双六十工程”,完成工业投资9亿元以上。完善科学管理机制。推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导家族式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型;积极推动企业上市,重点培育5家企业,力争1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推进企业管理模式创新,引导企业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生产管理。
(二)拓宽农民增收空间,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围绕新农村建设,继续实施“以林富农”战略,以20万农民作为生态创业的主体,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确保生态经济、生态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努力实现丽水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农民增收六大目标”。
——致力提升生态产业。实施竹产业提升计划。以15万亩省级现代毛竹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确保全年投入500万元以上,建成毛竹示范乡镇3个、示范村18个、专业村10个,新建竹林机耕路150公里,蓄水池200立方米。实施食用菌产业提升计划。着力推进生产环节、加工环节标准化,建设食用菌加工冷藏中心、检测中心和信息中心。加强食用菌科研力量建设和行业管理,注重食药用菌原产地保护工作。建成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5个、示范村1个,开发食用菌新品种2个,发展食用菌精深加工项目2个。举办bet-365首页食用菌新科技新产品展示交流会。实施茶叶“翻番”计划。建成特色茶基地5000亩,比2007年翻一番;建成茶叶标准化基地3个、示范村2个、机械化生产加工示范基地1个,改造茶厂3家;继续开展“龙泉金观音”产业化推广和公用品牌宣传。实施高山蔬菜“倍增”计划。大力推进两翼地区的高山商品蔬菜生产,建成基地1.5万亩,比2007年翻一番;注册高山蔬菜公用品牌,推广标准化生产,开发有龙泉特色的高山蔬菜、花卉食品;建成无公害高山商品蔬菜标准化基地5个、示范村2个、机械化生产加工示范基地1个。培育生态循环养殖业。推广高效生态渔业,积极发展紧水滩网箱养殖和农村稻田养鱼;实施生态养殖、标准化养殖和山区海岛项目各2个。培育非农产业。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创建丽水市级“农家乐” 特色村1个,新培育 “农家乐”特色村3个。积极培育来料加工专业特色村,创建丽水市级来料加工特色村(特色点)4个,发展来料加工专业村8个,新增经纪人20名,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参与来料加工。
——着力培育产业主体。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重点培育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龙头加工企业7家。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培育和规范提升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累计建成丽水市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30家,成立食用菌、蔬菜产业协会各1家。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土地集约经营;深化林权流转改革,大力推广“林保姆”做法,加大林权抵押贷款力度,确保林权抵押贷款1000万元;将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主要抓手,实现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比例达到45%,非农收入比例达到55%,耕地、林地规模经营结构比例达到15%。
——深入推进帮扶脱贫。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重点扶持年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的集中村,争取20%以上的农户当年脱贫。实施生态农民转移工程。编制2008-2012年2万生态农民转移工程总体规划。加快中心镇、中心村建设,促进农村人口集聚。完成“6.25”灾后重建大沙安置点、南大洋农民公寓建设,抓好紧水滩库区群众异地脱贫小区、张村小区续建及兰巨银三角小区等脱贫点建设工作,实现生态移民1091户4361人。实施“百村千户万人帮扶工程”。深化“一村一计一部门”帮扶制度、“10+5”重点帮扶行动、“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活动,确保年人均收入1500元以下农户全部脱贫;继续抓好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继续做好移民后扶和冰冻灾后的重建工作。
——夯实农村发展基础。深入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创建农村新社区1个、丽水市新农村示范村3个、省市级整治村45个。加快实施“四百工程”,完成“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133个村,实现100个村的村坊道路硬化,解决120个村6万农民饮水安全问题,开通134个行政村和413个20户以上自然村的广播电视节目。完成土地开发项目10000亩。完成35千伏道太变电所等新农村电网建设。
(三)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城带乡加快发展。继续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构建大交通网络,不断提升瓷都剑乡品位,强化美好新龙泉建设的支撑保障能力。
——突出城市发展特色。坚持用“山水古城、文化名城、旅游新城”的定位设计城市,以生态、文化的理念提升城市品位,深入挖掘自然禀赋和人文内涵,完成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着力做好九姑山、棋盘山、凤凰山的披绿增绿和林相改造;开工建设老政府地块(龙渊公园)、行政中心以南地块(人民公园),加快建设青瓷文化园、欧冶子公园。推进城市拆迁和旧城更新,提高城市亮化、绿化、美化水平。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启动第二水源引水项目;争取开工建设溪北污水处理厂,完善溪南污水收集管网;完成高塘垃圾填埋场建设;实施江滨南路西段、江滨北路中段市政和景观改造工程。建设中山东路、公园路南段、贤良路东段、回归工程北山路等城区道路。实施水利“西进计划”,启动城西防洪堤建设。深入实施“小巷工程”。完善城市数字化管理系统,逐步建立城乡地理信息数据库。
——推进交通项目建设。启动建设53省道龙泉至八都段一期改善工程;力争龙庆高速公路开工;完成53省道安仁至市区路面改善13.3公里;加快龙松公路龙泉段一期工程建设;加快龙浦高速公路、遂龙二级公路等项目前期;建成康庄公路路基218公里,路面116公里,农村公路通村率、硬化率分别达到85%和74%。
(四)打造旅游核心竞争力,推动三产快速发展。加快发展以龙泉山为龙头的山水生态游、以龙泉窑为核心的剑瓷文化游、以龙泉灵芝为特色的养生度假游,实现接待游客突破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5亿元。
——加快景区开发建设。以大景区建设为重点,加快龙泉山旅游度假区二期项目建设,推进龙泉山创国家4A级景区和青瓷宝剑苑创3A级景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工作;完成留槎洲水上乐园二期项目和灵芝养生山庄主体工程;加快或深度开发大窑遗址、杏园、白云岩等景区。争取开工建设安豫线大赛—官埔洋和大梅口—大窑景区公路改建项目。启动披云山、昴山、龙泉宝剑文化城项目前期;继续做好香樟园、瓯江民俗风情园等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确保一个项目招商成功。
——大力拓展旅游市场。加强宣传促销,开展“魅力龙泉行”活动,组织参加各级旅游交易会,举办上海、衢州龙泉旅游推介会;加强同周边知名景区的合作,共同打造区域品牌,合力拓展客源市场。选拔“龙泉旅游形象大使”。建设自驾车营地和运动员野外训练基地。
——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加快国际大酒店建设,确保在 “十一”黄金周前对外营业,积极推进三星级标准的棋盘山庄建设,引导宾馆按星级标准升级改造。开发菇、笋、灵芝系列等地方菜肴,打造“龙泉菜”品牌。开发青瓷、宝剑等富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加强行业队伍建设,提高行业管理水平。
——建立健全物流体系。围绕建设浙闽赣边境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积极发展物流产业,努力打造辐射周边县市的现代物流网络;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完成浙闽赣农特产品交易市场一期工程,尽快形成健全的市场体系、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等,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条件。
(五)突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实施“十大生态工程”建设为抓手,走生态路、创生态业、建生态市,生态环境主要指标在长三角保持一流, 生态创建走在丽水前列,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编制生态乡镇建设规划,全面启动7个乡镇生态创建工作,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省、丽水市级生态乡镇5个,丽水市级生态村10个、龙泉市级生态村20个。实施万里清水河道整治工程,完成万里清水河道10公里、河沟整治10公里。继续推广清洁能源,新建户用沼气池877个。加快实施“生态建设示范工程”、“村庄绿化工程”,建设省级兴林富民示范乡镇2个、示范村5个和省级绿化示范村5个。继续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实施“三山三沿”绿化美化工程,构筑“绿化带、生态园、示范片、风景线”相结合的生态网络体系。
——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强化污染减排和环境整治,启动“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开发,创建省级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县(市)。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加强污染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建设,建立排污企业 “三量”管理台帐。完成省市下达的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加强对重点用能企业的能源利用管理,建成4吨以上燃煤锅炉的脱硫设施,确保2家以上工业企业通过省清洁生产审核验收。新建一批乡村级垃圾、污水处理设施。
——着力强化环境监管。扎实开展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试行生态功能区规划,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加强河道采砂管理,严厉打击危害饮用水水源安全的环境违法行为。加强工业园区环境监管。提高环境应急处置能力,实施环境监测监控中心项目。完成市森林灾害远程视频监控二期工程建设。
(六)全面深化市校合作,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继续坚持“背靠浙大,联姻高校,发展龙泉”的合作思路,力争市校合作范围城乡全覆盖、合作产业全覆盖。
——全力拓展合作领域。实施 “136”合作计划。打造一个高校服务社会和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品示范点;开展“浙大·龙泉青年创新论坛”、“浙大暑期科技服务月”、“走进浙大,依靠科技,共建新农村”三大活动;搭建工业、农业、文化、规划、生态建设、人才交流等六大创新平台。加快推进与浙江林学院等高校的全面合作,开展“百名专家教授服务龙泉”、“百名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进工厂下农村”、“百名企业主走进浙大”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加快已签约项目的实施,积极组织实施新项目,力求在项目规模、科技含量、合作领域、合作模式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申报刀剑省级创新服务中心。成功申报和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30个。实施高新技术产值“翻两番”行动计划,争取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增长30%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家、高新产品5个。抓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新培育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2个,培育10家科技企业、民营科研机构与科研院校(所)共建创新载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实现专利授权量增长30%以上。实施新农村科技示范试点县(市)建设,新建新农村科技示范乡(镇)2个、示范村3个。强化现代农业技术合作推广中心、竹木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功能,建立“首席专家+责任农技员+科技示范户(产业农技员)+农户”的科技服务体系,不断为生态创业提供技术保障。
(七)高度重视改善民生,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完善公共财政制度,进一步统筹发展各项事业,全力构建和谐社会。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扎实推进省“教育强县”创建工作,完成3个省级教育强乡镇验收,省级教育强乡镇比例达62.5%。实施“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加快中职校扩建工程,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着力打造浙闽赣职教中心。推进东升小学、中特文武学校迁建等工程建设。完成中小学校舍维修2.1万平方米。成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资助中小学贫困生9000人。免收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和课本费。重视幼儿教育。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出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政策,实现参保率60%以上。全年养老保险扩面1500人、医疗保险扩面1500人、工伤保险扩面4000人。做好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工作,实现参保率90%以上;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800个,实现再就业500人。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机制,实现被征地农民即征即保。完成老年福利中心和城区中心敬老院建设。完善社会救灾救济工作机制,加快构建自然灾害综合防御体系;出台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健全医疗救援机制;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重视百姓安居,建设安置房2万平方米,改造农村困难家庭危旧房500户,加大廉租房建设力度,开展经济适用房(二期)前期工作。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开展“矛盾纠纷调处年”活动,加大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全力推进信访维稳工作,切实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处理在萌芽状态。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认真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深化食品安全“三网”建设,开展规范药品(医疗器械)市场秩序专项行动,推进食品安全示范县建设。加强消防基础及义务消防队建设,构建城乡消防防控体系。加强森林防火、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完成市森林消防指挥中心大楼主体工程建设。深入实施“五五普法”,着力打造法治龙泉。
——统筹发展各项事业。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建设“五馆一塔一宫”文化工程,完成青瓷博物馆和华严塔主体工程,启动香菇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游泳馆、青少年宫和青少年科普中心建设。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建成乡镇标准化文化中心5个;积极创建“浙江省东海文化明珠乡镇”;做好大窑村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工作;全面开展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切实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筹建国际龙泉青瓷研究会;启动《龙泉市志》编纂工作。巩固省级卫生城市成果,争取通过省级文明城市验收。加强公共卫生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人均筹资水平提高到100元,参合率90%以上,完成农民健康体检9万人,健康档案建档率80%以上,全市公共卫生综合达标率80%以上。启动市人民医院迁建工作。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生育率保持91%以上。做好村委会换届工作,提高村民自治水平。继续重视人防、老龄、民族、宗教、外事、侨台、气象、档案、统计、残疾人、地方志、物价、体育、社区、科普等工作。
(八)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依法高效服务发展。加快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效能政府、廉洁政府。
——强化法制建设,严格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积极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老科协的意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促进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行政行为,加强政府系统内部监督。关心支持军队建设,重视国防动员、国防教育工作,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做好拥军优属、优抚安置工作。
——强化服务意识,提高行政效能。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认真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建立健全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听证、质询制度,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使政府决策更好地体现民意。
——强化增收节支,提升保障能力。加强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和项目资金监管,深度公布一个审计报告,出台邀请招投标、设计招标两个办法,通报三个负面典型,把好“投资计划和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关”、“项目招标管理和监督关”、“工程变更和项目资金管理监督关”、“工程结算和竣工决算审计关”四道关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切实强化非税收入管理,探索国有资产(资源)收益分配机制,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扶持政策,不断增强地方可用财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向发展、民生等重点领域倾斜,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推进财政性项目资金整合,增强政府统筹财力水平,全面提升保障追赶发展能力。
——强化勤政廉政,优化发展环境。完善绩效考核,加强效能监察,确保政令畅通。强化行政问责,严肃查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作风不实等问题。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一步完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从源头上预防腐败。不断优化作风建设和效能建设的长效机制,继续开展“局长作风大家评”,发布“效能服务排行榜”,不断优化政务环境。规范各种收费、检查、评比和表彰活动,及时受理企业投诉,严厉查处各种破坏发展环境的案(事)件,倾力打造群众和企业最满意的发展环境。
各位代表:龙泉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新的形势催人奋进,新的任务光荣艰巨。让我们在中共龙泉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创业创新,实干苦干,为创造“实力、生态、和谐”的美好新龙泉而努力奋斗!
《政府工作报告》有关名词解释
1、“一心五点”: 一心指浙江龙泉工业园区,五点指安仁工业园、塔石工业园、茶丰五金汽配园、八都竹木制品园和上垟青瓷原材料生产基地。
2、“创业者‘回归工程’”:在市区金沙林场地块开辟工业用地空间,通过乡情、亲情、友情的感召,以及政策引导,落实措施和做好服务,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吸引在外创业游子回乡再创业,共同推进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3、“5+10+10”:指重点扶持5家骨干企业、10大续建技改项目和10大新建技改项目。
4、“‘两违’综合整治”:是指违法用地和违章建筑的综合整治。
5、“‘18515’行动计划”:指建设一个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点;实施空间优化工程、产业提升工程、村镇规划建设工程、基础设施工程、生态环境工程、要素支撑工程、公共服务工程、城乡综合改革工程等八大工程;建设特色制造业实验示范基地、农业产业化实验示范基地、生态旅游实验示范基地、教育卫生实验示范基地、,循环经济实验示范基地等五大基地;建立一个现代农业技术合作推广中心;围绕新农村建设,实施50个项目。
6、“十村示范,百村整治”: 是指市委、市政府为改善农村环境实施的一项惠民工程。即2008年-2012年,全市创建农村新社区8个、新农村示范村15个,完成306个村的环境整治工作。
7、“‘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是指整治农村畜禽粪便污染、生活污水污染、垃圾固废污染、化肥农药污染、河沟池塘污染,着力提高农村绿化水平,改善农村村容村貌。
8、“‘一村一计一部门’帮扶制度”:是指在实施百村千户万人帮扶工程中,由市直一部门结对一个村,帮助该村寻找一条发展之路,通过产业培育、下山脱贫、劳务输出等形式使帮扶村实现脱贫。
9、“‘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活动”:指每一户低收入农户都要有一名干部联系,联系干部要按照“五个一”要求,即帮助结对低收入农户制定一份增收计划、选择一个发展项目、提供一项生产技术或市场信息服务、解决一个就医就学方面实际困难和问题、捐赠一定数额帮扶资金和物品,帮助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
10、“四项工程”:指农村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工程、农村中小学爱心营养餐工程、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和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11、“行政审批‘两集中’”:部门审批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审批科室向行政审批中心集中。
12、“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今后五年要充分运用和优化配置公共资源,实施“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即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实施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实施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实施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实施公民权益依法保障行动计划。
13、“农民增收六大目标”:丽水市委市政府提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强统筹城乡发展,今年力争实现六大工作目标。即全市15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全部达到1500元以上或实现低保;全市2500元以下的农户中20%要达到2500元以上;欠发达乡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达到当年全国平均水平;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要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山区农民异地转移2万人;帮助农民就业1.5万人。
14、“‘10+5’重点帮扶行动”: 是指在实施百村千户万人帮扶工程中,开展的一项帮扶行动,从当年已结对的帮扶村和整治村(示范村)中分别筛选出村两委战斗能力强,群众积极性高,具有一定经济发展基础和潜力的帮扶村10个和整治村(示范村)5个,由联系市领导牵头召集相关部门及企业进行重点组团式帮扶。
15、“四百工程”: 主要指百村村庄整治工程、百村村坊道路改造硬化工程、百村饮用水工程、百村有线电视工程。
16、“国家森林城市”:指城市生态系统以森林植被为主体,城市生态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各项建设指标达到规定要求的城市。由全国绿化委员会和国家林业局联合组织评选,是去年国务院全面清理整顿评比达标表彰活动以后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一块“金字招牌”。
17、“三山三沿”:三山指市区九姑山、棋盘山、凤凰山,三沿指全市沿瓯江及主要支流、沿高速公路及省道两侧、沿景点等区域。
18、“‘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为加快生态省建设,创建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省政府决定,在“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的基础上继续开展“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2008-2010)。 “811”新三年行动中的“8”,指的是8个方面的目标和8个方面的任务。8方面工作目标包括污染减排、工业污染防治、城乡污水、垃圾及其他固体废弃物处置、农业面源和土壤污染防治、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生态保护和修复、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等8个方面。 8方面工作任务包括污染物减排任务、水污染防治、工业污染防治、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生态修复保护、生态创建。而其中的“11”,一方面是指强化环境法治、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发展环保产业等11项政策保障措施,另一方面也是指省级督办的11个重点环境问题。
19、“职业教育六项行动”:指职业教育助学奖学行动计划、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行动计划、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行动计划、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建设行动计划、校企合作行动计划、提升劳动力素质行动计划。
20、“三网”:指现代流通网、监管责任网、群众监督网。
网站标识码:3311810001
浙公网安备 33118102000123号